西门子数控系统授权供应商 西门子数控系统授权供应商
在实际生产现场进行研究,要消耗许多物资,当时的条件又没有数字计算机,做不了模拟仿真试验。当时北京无线电一厂生产模拟电子计算机,每台模拟计算机可解六阶微分方程。浙江大学专门向该厂购买了两台六阶电子管模拟计算机和一台九阶半导体晶体管模拟计算机。有了这几台在当时来说的稀罕物件,研究者对上海炼油厂精馏塔上的测试数据进行动态建模,并对精馏塔前馈控制方案与一般单回路控制方案进行仿真模拟试验研究,为上海炼油厂常压精馏装置采用前馈控制方案提供了依据。在这期间,化自教研室的研究者们,写出了“精馏操作自动化进展”文献综述和“蒸馏过程动态特性研究现状”资料综述,发表了“套管热交换器流较通道动态特性的研究”和“前馈控制在常压蒸馏装置上的应用问题”等论文报告。
这些综述和报告是*三个五年计划重大项目“化工动态学及计应用”的部分成果。这一项目的研究虽然因“”而中断了,但前期研究过程中,化自教研室理论联系实际、敢为人先的精神,为浙江大学化工自动化*的发展奠定了的基础,指明了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老师要勇挑地区重担的方向。
20世纪80年代,吕勇哉教授研究开发的“钢锭轧前过程建模、优化控制和生产调度”**了具有重要学术和工业应用*的研究成果,在*上居于**地位。吕勇哉教授是浙江大学首届化工自动化*的毕业生,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3年开始为本科生主讲“化工自动化”课程,1980年晋升副教授并通过中科院考试,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普渡大学“应用控制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在两年的合作研究期间,成功研发了“基于分布参数移动边界的钢锭坯轧前过程单一数学模型及计算机优化控制系统”,该成果成功应用于美国内陆钢铁(InIand Steel)和共和钢铁(Republic Steel)等公司,节能效果显著,并大大提高了产能和经济效益。回国后,他将在美国**的钢锭轧前单一数学模型成功地应用于重钢加热炉的优化控制和鞍钢均热炉的优化控制和生产调度。
吕勇哉教授在担任浙江大学工控所所长期间,在周春晖和王骥程老一辈学科支持下,与孙优贤和王树青两位副所长一起,成功地实现了体制改革,建立了一所四室的架构,为学科的拓展和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开始申请筹建工业控制技术地区**实验室。鉴于吕教授在工业过程建模和智能控制领域所**的**成就,1996年当选为IFAC,1998年 当选为IEEE Fellow,并成功地**举办了IFAC1999年(北京)世界大会。
20世纪90年代,以孙优贤为**的新一代化自人,瞄准地区需求,主动对接地区科技发展五年规划,开发新一代自动控制系统,并在国内大型炼钢、石化、造纸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新路。20 世纪90年代初成功建成工业控制技术地区**实验室,申请建设具有孵化功能的工业自动化地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建成后,依托扎实的学科背景,以“培育成果,转化技术” 为目标,面向技术**主战场,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方面,成功地开发建成了国内一套造纸机定量水分计算机控制系统,其成本不到同类引进系统的四分之一。此后,孙优贤教授团队又针对不同纸种、不同转速、不同纸机,开发了10多种动态数学模型、新型控制策略,推出了具有不同配置和功能的造纸机计算机控制系统。“八五”“九五”期间,孙教授一方面组织人员研制关键造纸专用仪表和设备,开发了几乎包括制浆造纸全流程的蒸煮,漂白、打浆、洗选、纸、蒸发、燃烧和动力等各个子过程的相应计算机控制系统;另一方面又瞄准“企业综合自动化技术集成系统”这一*上自动化领域的新课题,在福建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铺开了“九五”地区科技攻关的战场,项目结束后的验收结论为达到*水平。孙优贤教授本人因**业绩,1995 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青年骨干褚健秉承 “求是”“**”校训,发扬敢闯敢干、勇于求新的精神,开发了具有*水平并国内空白的SUPCON JX系列DCS系统,解决了可靠性的冗余技术,开创了大型自动化装备的国产化新局面。1993年12月,SUPCON JX-100在衢化集团公司锦轮厂年产6500吨环已酮扩建部分的生产装置上成功投运。这是我国国内一套具有1:1热冗余技术的DCS系统。同时,在国内率先研制出JL系列无纸记录仪(//.cn/product/list_70.html);研制了多种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及智能仪表;开发了综合集成软件(AdvanTrol-PIMS)、优化与**控制软件包(APC-Suite)等系列高新技术产品,并形成了产业化,振兴了民族工业自动化。2012年,“工业自动化地区工程研究中心”被评为良好工程研究中心,同年工程研究团队获地区发改委颁发的重大成就奖,为地区民族工业自动化的振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重视人才培养,输送栋梁之材【本科生教育】从196年开始*届到1965年共培养了60名本科毕业生,他们大多分配到地区较需要的或石化行业,成为自动化行业的领物。但从1966年1969年,由于历史原因,本科教学停滞,没有毕业生。但在1966年,化自*招收了*位外国留学生(阿尔巴尼亚籍),同年秋季又招收5名越南留学生。
1970~共招收工农兵大学生26名,1977年恢复,从1977~1996年,年规模基本上稳定在60~90人之间。随着国内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自动化领域的人才需求带动了人才培养的市场。从1997年起,本科生规模*过了90人/届,目前学院本科生培养的规模稳定在130人/届左右。
【研究生培养】1961年,化自*首届本科生毕业,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1962~1983年共招收26名硕士研究生。以后,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高的要求,从1984年开始,研究生人数得到较大发展,每年规模*过20人,并从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9年,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学科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谭善光是本学科*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学院每年硕士生120人左右,博士生45人左右。
【计划外培训】从化自*创办起,全体教职员工就以为社会输送人才为已任,在完成全日制学生培养的同时,为高校和企业培训师资和技术人员。1958~1959年,为加快化工自动化*师资的培养,开办了多期自动化进修班。1958年10月,苏联在校期间举行的培训班上,陈光垣(大连工学院)、吴嘉麟(华南工学院)、李文衡(成都工学院)、张蕴端(华东化工学院)、李光泉(天津大学)、昌明瑾(北京石油学院)、刘汉鼎(华中工学院)、张心耳(福州大学)、徐亮山(南京林学院)等参加了进修。这些参加进修班的学员日后都成为中国自动化行业的领物。
1960年到20世纪90年代,企业对自动化技术需求不断提升,企业自动化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化自教研室老师们不忘为社会提供技术革新和人才培训的责任,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为国内大型石化、炼油企业培训技术骨干,*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力量,也推动了产学研的合作。
1992年工业自动化地区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后,顾仲文老师组建了“仿真培训部”,开始举办面向大型炼油化工企业技术人员的自动化**培训班。课题组前后开发了十二套SimuPro系列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帮助企业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学科声誉浙江大学化自*从成立开始,创建者们就清醒地意识到*要发展,要走在科技发展的*,必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必须与*水平接轨。化自教研室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外交流与合作活动,1982年,邀请*美国里海大学化工自动化Luyben教授来校讲学,这是**刚敞开后,在*交流中请进来的*人。1984年,应里海大学的邀请,王骥程先生由浙江大学公派赴美高访一年,同时在那里讲授《过程控制》课程。1980~1982年,吕勇哉老师应邀赴美国普波大学应用控制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1984年,孙优贤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赴德国斯图加特大进修学习。1985年4月,王树青赴英国拉夫堡大学进修学习。同年,曹润生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进修。
1985年6月,吕勇哉等成功组织了“工业过程模型化及控制*会议“,这是化自*组织召开的*会议,有数十位外宾参会,为浙江大学化自*在海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1986年,李海青、陈甘棠教授组织国内各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创立了“多相流测试***”,并于当年在浙江大学召开了全国*届多相流技术学术讨论会,至今已成功召开了9届国内学术会议和9届*学术会议。
1987年,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高松武一郎先生应邀来浙江大学讲学,并受聘为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同时浙江大学化工系也与京都大学化工系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在王骥程先生的**下,褚健作为高松武一郎与王先生联合培养的博士,赴日本京都大学学习。
西门子数控系统授权一级代理商
浔之漫智控技术(上海)有限公司(BFZ-LXN是西门子授权代理商